close

最近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以"談大量閱讀的重要性"的專題演講被記者簡化論述成:「他很擔憂年輕人愛讀網路文章,下一代一定會變得比較笨.網路文章太簡單,看太多不會邏輯思考,不如讀法官判決文。」其中年輕人愛讀網路文章(被記者硬湊成網路文章=九把刀的書事實上李教授表示他沒看過九把刀的書無法評論,但聽說滿好看的),下一代一定會變得比較笨的說法引起網路鄉民們一片撻伐儘管李教授的本意點出現代人無法大量閱讀的困難點在「不會閱讀」,讀了半天抓不到重點或是誤解文義所以希望年輕人不要""讀網路文章(大量閱讀), "偶爾"也要讀有深度的文書例如美國大法官的判決文「黑白不可分校」。李教授的觀點其實點出現代年輕人普遍缺乏結構性分析及深度思考習慣的問題網路文章與法律判決文似乎在整個爭議中都被汙名化了, 焦點也被模糊了!  以下針對這個爭議再談談個人的看法:

 

1. 台灣民眾對司法的不信任讓法律判決文汙名化了:

台灣民眾對司法的不信任眾所皆知對於多數人法律判決文更是非常陌生最近馬面誤殺連勝文的起訴書光是看到結論大家就對閱讀法律判決文可以增加邏輯思考的論點嗤之以鼻李教授對於法律判決文觀點,他其實強調認同它的邏輯思考,但不一定要贊同其觀點及內容,任何人都要有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由於法律判決文的閱讀對於時下年輕人初期可能過於艱澀難懂很難引起興趣李教授其實可以請年輕人看一部以美國訴訟為題材的影集-金牌律師justice或是看看先看看推理卡通天才偵探科南吧!

 

2. 系統思考及結構性分析的訓練必須後天培養

今年學測國文作文題目是「學校和學生的關係」。根據大法官最新釋憲文,大學生不滿學校行政處分,可以告學校,但台大校長李嗣涔憂心可能造成學校和學生的緊張關係,國文引導寫作題目就以這段時事為引言 . 不少師生看到題目後,跌破眼鏡。有老師認為這種題目偏硬,對於文采好的學生考不到高分只適合考想念法律的考生要求所有的高中生一體適用,有點考錯對象其實現在的學測偏重選擇題作文題目又偏抒情文的確對於培養年輕人具備邏輯思考及議論能力是不好的年輕人可以當大文家的人其實不多但出了社會需要邏輯思考及議論能力卻真得很重要考試引導教學作文題目考議論文其實還不賴.

甚麼是系統性思考及結構性分析這是聯強國際杜書伍所提倡的杜式思考能力用譬喻來簡單解釋就是多數人去吃菜色多樣的歐式自助餐通常的方法就是拿著大盤子跟著人群排隊,看到喜歡吃的就夾上盤子,盤子滿了就回座吃吃完再去夾(自然思考方式). 系統性思考(systems thinking)就是吃之前先去看一下到底這家自助餐"全部"有多少菜色結構性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就是將這些菜歸類成哪些是前菜哪些是主食,哪些是飲料哪些是飯後甜點...等幾大類然後根據自己胃口能吃幾道菜去在各大類上挑幾道最想吃的菜來享用這種吃法會讓你吃得很飽而且吃得很好這種思考方式是一種重效率的思考方法與人與天俱來的天性不一樣一定要後天訓練若能學會最可以達到李教授所講得懂得閱讀的方法日後做事會非常有效率.

 

3. 文章不是短就是膚淺或太簡單:

網路文章太簡單,看太多不會邏輯思考網路文章因受限於部落格字數限制通常字數較少不過字數短的文章不一定就膚淺或簡單金庸筆下的武功祕笈通常都是薄薄一本而不是須要用牛車來裝的四書五經有些網路文章字數雖不多但如同"心靈雞湯"這類短文卻讓人感動萬分.  網路上登在http://lovediary.thesharestory.com/的文章就感動很多人紛紛引用轉載文章不論長短只要作者生活力練夠或是邏輯思維夠寫出了的文章往往讓你反覆咀嚼每次都有不同收獲另外一方面常看到家裡的兒童刊物將很多經典故事簡化成兒童可以閱讀的內容若用嚴格的眼光來光這些童書被改的不三不四的不過可以引起小朋友閱讀興趣是最重要的有了閱讀興趣就可以讀者由淺入深慢慢進入更高階的領域.

「文章是讓人閱讀的不是來賣弄的! 現代人缺乏過去大時代的背景史詩式的長篇大論往往因story本身不具吸引力而得不到讀者的共鳴最後只會變成如張藝謀華而沒劇情的電影一樣.  目前坊間熱銷的巨作大都是屬於科幻類的(哈利波特、幕光之城..), 要看到亂世佳人、笑傲江湖、未央歌、..這類文章應該很難吧!

 

現在社會的人思考的普及性增加了,但是思考的品質沒有增加很容易陷入非常浮面的思考這也就是李教授所憂心忡忡的事他希望透過讀法律判決書的手段讓年輕人學會好的閱讀方法學到"可以很快地看懂文章,而且抓到文章的重點""可以正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表達想法時合乎邏輯,不會自相矛盾""表達的想法不落俗套,有獨到的見解"的境界只是扯到網路文章vs法律判決文又被記者連到九把刀不同世代使用界面(書本vs網路)之爭便模糊了原本的焦點了!

 

思考要像深呼吸,洞悉力就會出來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喜歡問別人一個問題:五件不同顔色的上衣與五條不同顔色的長褲,可以有幾種搭配法?如果你的回答是「二十五種」,代表你的數學不錯,但是沒有深思。因爲你沒有刪掉「太台的」搭配方式,也沒有……

口述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
整理《商業周刊》主筆陳雅玲

這天,研究心理學、學資訊工程的杜書伍,在樸素的會客室裏,點起香煙,拿出今年才出爐的思考圖,跟我們分享這套他深思多年、不斷修改後才定案的「杜式思考法」。爲將這套思考模式注入每個員工的DNA中,他還建立月報制度、成長體悟報告……以下是杜書伍的口述摘要:

思考角度要廣 否則會鑽牛角尖

我一直很喜歡思考,後來漸漸走上管理,在交代工作時,常常發現,別人怎麽都不動腦筋,就開始質疑別人,但質疑久了也沒用,只好自己想辦法。

我一直思考,要用什麽方法來幫助他們。因爲你的兵就在這裏,你換掉一個,再來還是這樣,你怎麽辦呢?於是,我開始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去回溯,爲什麽我可以?

我發現,家中的老二最喜歡思考。因爲老大得到家庭最多的關注,常被指派工作,也比較常跟長輩對話,整天忙於跟人家溝通。這會形成老二「旁觀者」的地位。我就是家裏的老二,長輩對哥哥整天「長孫」、「長孫」的,聽了很刺耳啊!(笑),那你只能在旁邊聽,還能夠怎樣?很自然的我就成爲觀察者,觀察久了自己就會想。所以,「寂寞,會幫助思考!」(笑)

我認爲,思考最好從小教育。越早養成思考習慣,成長過程越有體悟,成熟也比較快。引發小孩的好奇心,是啟動思考的源頭。而開始一定是天馬行空,但有了思考習慣後,第二步就要學對的、有效的思考方法。

因此,我認爲思考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有習慣,但是沒有方法。這是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不務實的。

第二個層次:思考加上方法,形成一套順序與步驟,思考更有效益、有結果。

第三個層次:因爲有好的效果,你相信這是對的方法,會更積極的去用它。隨著閱曆的增長,思考的材料更多,可以思考的周延度跟廣度增加,就能思考更複雜的問題。

我常說要思考,很多人的反應是「我有思考啊!」沒錯,你沒思考就變植物人了。大家都有思考,就像大家都有呼吸一樣。但我說的思考,是深度思考,就像有沒有做深呼吸。

深度思考是對一件事一層一層想到最細、最核心,像剝洋蔥,把問題做更多層的拆解。我常常畫圖幫助我做深度思考,大學念的是資訊工程,我發現電腦就是仿真人的思考。我們寫程式的時候,要畫流程圖,每一個流程圖還有更細的流程圖來完成。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思考事情都是系統性、結構性的,而且一步一步很精密。

做深度思考,總時間要拉長。但是以我的經驗,時間也不能太長,否則很累,也容易陷入單點思考,鑽牛角尖。應該先做一小時比較有系統的思考,然後離開,之後不管坐車、走路,再想,從不同的角度切回來,多面向的思考。思考廣度則與閱曆有關,難也難在這裏。思考的角度變廣,你的深度思考才會健康,否則就會鑽牛角尖。

這樣思考還只是對一個問題看得比較完整而已。你除了要思考一件事的有形層面,還要思考它的無形效益;思考短期,還要想長期會如何;此外,還要思考相對性,用比較的方法來思考,而非只有絕對性。這些方法逐步要變成習慣,靈活運用。

因爲學習能力,根源於思考習慣,沒有這個源頭,你一直教他沒有用。有了這個源頭,他自己就會推演。

至於要說得出思考過程,這對獨善其身不重要,但是若是領導人,這對說服別人你的決策,就非常重要。隨著聯強組織越來越大,四十歲以後,我才逐漸把這套思考方法map〈繪製〉出來。

 思考要有品質 不要隨便跟隨別人的模式

思考品質絕對影響決策品質。我曾前後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思考一項産品的市場策略。不僅深入成本議題,連包裝貼紙等細微之處都考量到,從産品市場策略,再到全公司的市場策略,思考的廣度不斷加大。

不過我也常常因爲想太多,讓朋友受不了。(笑)有一次,我和朋友在上海找地,看到一條好長好長的馬路, 十公里 都種了花圃,我說,這樣做,要請很多工人。朋友勸我:「老杜,不要那麽挑剔,這邊人工很便宜。」我不同意:「現在便宜,十年以後呢?這會變成當地政府很大的財務負擔。馬路那麽長,就應該種樹。」朋友臉上很煩的樣子,出現「你又來了」的表情(大笑)。

思考過程很辛苦,但是有代價。孔子的學問非常深奧,萬仞高牆,難窺堂奧。孔廟的牆爲什麽那麽高,因爲不讓你輕輕鬆松就看到,你想獲得那個結果,一定要付出一些代價。這個很痛苦的過程是必經的,過了這關就登堂入室。能夠深入思考的人少,這種人才是很有價值的人──這就是自然律,需要越長的工夫才能得到的,越是珍貴。

臺灣現在思考的普及性增加了,但是思考的品質沒有增加。普及性增加,也不見得是教育的原因,社會資訊流通,很多價值觀未定於一尊,年輕人很有定見,是深度不足,品質不夠,這需要第二階段的引導,否則容易陷入非常浮面的思考

例如很多書鼓勵創業,讓一堆人充滿夢想。但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害死很多人。讓大家學會思考:有些書,究竟寫給什麽size〈尺碼,此指公司規模〉公司參考?不要隨便跟隨別人模式,會頭重腳輕,那叫做「西裝尚大蘇(台語,指衣服太大件)」(大笑)。

(本文取自《商業周刊》第943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tlephone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